理财“0费率”?银行理财打响年底“降费战”

2024-11-26 08:42:27 [来源:侃财邦] [作者:彭雅惠] [编辑:李昆励]
字体:【

2024年收官在即,多家银行理财公司争先恐后宣布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各项费率。仅1月22日,招银理财、兴银理财、交银理财、浦银理财、民生理财、宁银理财纷纷宣布理财产品施行优惠费率,部分产品甚至执行阶段性“0费率”。

调降费率,是理财公司近年来惯用的营销手段,但是费率降至0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。

这轮“降费战”因何掀起?“0费率”该作为我们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吗?

 银行理财“降费战”白热化

“从明天起,申购招赢日日金21号产品可享受费率优惠,购买很划算。”11月25日,招商银行长沙芙蓉区一家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,11月26日这只产品固定投资管理费从年化0.2%降至0.01%。

中银理财近期也密集降费。据媒体不完全统计,11月以来,中银理财陆续发布47条理财产品费率优惠公告,包括对部分前期已下调过费率的产品进行二次降费。例如,该公司10月17日发布公告将“中银理财—新城镇惠盈固收(封闭式)2024年04期”的产品固定管理费费率由0.12%(年化)下调至0.10%(年化),11月7日宣布对该产品固定管理费费率进一步调降,由0.10%(年化)下调至0.05%(年化)。

实际上,此次掀起的银行理财“降费战”,已经从国有大行、股份行理财公司,蔓延到部分城商行、农商行理财公司,降费的程度、方式也越来越“卷”。

光大理财就宣布,自11月21日起,阳光碧乐活100号理财产品R类份额的销售服务费费率由产品说明书约定的年化0.2%降至0。

建信理财则发布公告,除降低理财产品费率外,还下调理财产品购买门槛。如建信理财惠众(日申月赎)固收类产品(中旬)第1期等7款固收类理财产品,起购金额和递增金额规则,由“1元人民币起购,以1元人民币的整数倍递增”调整为“0.01元人民币起购,以0.01元人民币的整数倍递增”。

 “降”在年末的“内忧外患”

早在10月8日,华夏银行就发布公告,将华夏理财固定收益债权型封闭式理财产品338号的固定管理费率下调至0.00%/年,优惠期持续至2024年年底。

为什么是这段时间?

“临近12月,各家理财公司纷纷展开业绩冲刺,竞争愈发激烈,为打好收官之战,费率优惠成为不少理财公司的优先选择。”业内人士告诉侃财君,要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中脱颖而出,降费成为提升产品吸引力、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,理财公司试图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成本结构获得更多市场份额。

9月底以来,A股市场迎来上涨,市场风险偏好出现大转变,不少资金由债市流向权益市场。“随着银行利率下行,现金类、固收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压力本就在不断增大,加上多项利好政策出台激发了资金进入股市的热情,理财市场面临较大资金流出压力。”中国银行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负责人表示,主动降低费率,减少投资者的成本负担,实质上是银行理财迫切希望通过“以量补价”带动收入提升化解眼前的“内忧外患”。

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公开向媒体表示,下调费率是银行理财公司在短期内吸引投资者、稳住规模的重要手段,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投资者情绪,吸引更多初次接触理财投资的客户,有助于理财公司扩大客户基础。

投研能力才是“庙算胜者”

理财费率下降能带给投资者多少实在的利益?

若管理费率由年化0.50%降至0.02%,以10万元资金投资该产品为例,降费前每月管理费用为41元;降费后每月管理费用为1.6元,相当于每月省了39元左右,一年节省480元。

侃财君随机采访了多位投资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,他们大多表示,“不会特意关注管理费”,降低管理费、手续费等对其选择理财产品的影响很小,因为整体涉及金额不大,所以并没有明显感觉。

根据睿智新虹理财研究院的数据,截至目前,理财产品管理费平均值为0.18%,较去年同期的0.21%下降了0.03个百分点。固收类理财产品的管理费也同比下调了近0.02个百分点。

华西证券的测算显示,截至2024年9月30日,理财产品规模为29.27万亿元,较8月末下降7826亿元。

持续缩水的数据已经反映出理财行业面临的真正挑战,降费策略只能是理财公司的“缓兵之计”,提升理财产品投研能力才是长期、有效吸引客户的关键。

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告诉侃财君,提升投研能力是理财公司打造综合竞争实力的重中之重,也是财富管理行业努力的方向之一,“相较公募基金等资管机构,理财公司可配置的资产种类更为丰富,应持续提升多资产、多策略的大类资产配置能力,并借助更有效的投研一体化机制,提升研究的综合价值贡献。”

费率降低,可能会阶段性地吸引客户,但长期来看,还是要依靠扎实的投研水平、优秀的理财业绩反馈给客户。招联首席研究员认为,投资者不应将费率高低作为选择理财产品的关键因素。投资者应基于自身的风险偏好、流动性需求、投资能力等因素配置资产,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,不能因理财产品购买门槛降低而盲目投资,低门槛并不意味着低风险,应更为谨慎地选择投资产品。

(一审:龙晓龙 二审:邓望军 三审:鲁红)
焦点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