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观点: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,做得好的“网红”商店,往往拥有其独特的造血“秘笈”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“种草”。商业口碑可以始于颜值,但更要久于产品和服务。
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付云鹏/摄
最近,有媒体揭秘“网红”店铺营销套路:要想开一家“网红”店,需要三个步骤:第一步,把餐厅开开;第二步,请“网红”在各种平台上发布“种草”文章、图片或视频;第三步,坐等客人来。
其中最重要的一步,就是第二步发布“种草”信息。为了达到宣传效果,店家会花钱请一些“网红”前来拍摄视频、图片等,并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发布。这些“网红”往往熟练掌握各种拍摄、修图、剪辑技术,并熟知多种营销策略,可以帮助店铺达到迅速为观看者“种草”的效果。消费者被“种草”之后,前去“拔草”却成了一场“赌博”:运气好的消费者,确实能吃到美食或买到优质产品;而运气不好的消费者,则会踩“雷”,碰上实物和“种草”视频货不对板的情况,甚至上当受骗。
“种草经济”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消费业态,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关注。随着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、个性化,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,消费目的也从保障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,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跃迁。对不少年轻人来说,“种草”的作用,不仅仅停留在消费选择上,更在于对新型生活方式、生活态度的追求和选择。而这一类消费群体在做出购买决策时更容易被“种草”,是因为某些“网红”打造出来的风格,往往能与消费者自身的生活方式、生活态度产生共鸣。为了满足消费者的这种需求,很多商家便投其所好,主动打造“网红”店,他们看重的当然也正是“网红”带动消费的能力。
虽然“种草经济”提高了消费者的决策效率,但是我们也应警惕由此引发的一些问题。比如,看上去制作十分精良的“种草”文案、照片或视频,让消费者忍不住去这些“网红”店铺“打卡”,这极易引发冲动消费。而消费者往往难以分辨出自己心仪的店铺是不是加了“滤镜”经过过度包装的“卖家秀”,等到实地体验之后,才能发现店铺的“真面目”。不仅如此,有的店铺甚至涉嫌虚假宣传。其实,“网红”店铺想方设法聚拢人气,并以此刺激消费,原本是件好事,但若是把心思全用在表面功夫上,那路就走窄了。
而且,目前“种草”平台缺乏有效的管理标准和规范,如果任由这些平台无序发展,甚至让有“种草”需求的消费者反成待宰的“韭菜”,那损害的将不只是平台和商家的信誉,还有被激发出来的新型消费活力。
其实,做得好的“网红”商店,往往拥有其独特的造血“秘笈”,而不是仅仅依赖于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的“种草”。商业口碑可以始于颜值,但更要久于产品和服务。尤其对于借助“种草”营销的“网红”店铺来说,认清自身发展条件,不断丰富产品与服务,探索更为清晰的盈利模式,提升自我造血能力,才是制胜市场的关键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