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护新股发行秩序 询价新规初显成效

2021-10-13 11:25:42 [来源:金融时报-中国金融新闻网] [作者:解旖媛] [编辑:邹伟瑜]
字体:【

金融时报-中国金融新闻网 记者 解旖媛

自9月18日科创板、创业板询价新规发布以来,截至10月12日,科创板已经有4家企业发布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。从公布的询价结果来看,4家科创板IPO企业有效报价范围扩大,有效报价区间宽度甚至接近40%,充分发挥了机构投资者的专业研究能力,为市场化估值和定价提供了支持。

今年8月,中国证券业协会曾对19家“抱团压价”的网下投资者采取自律监管措施。在此前的实践中,个别机构为博入围而压低定价的方式破坏了新股发行秩序,并且使得部分企业未在一级市场募集到足够的资金,降低了企业上市意愿。

分析人士表示,从近期的询价结果来看,此前新股询价环节存在的部分问题得到明显改善,买方内部博弈加强,有效报价区间扩大,报价进一步分散,询价制度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,维护了新股发行良好生态。

有效报价区间扩大

9月18日,中国证监会、沪深交易所、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步发布了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规则,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,包括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%调整为不超过3%、取消定价突破“四数孰低值”(即网下投资者报价的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,公募基金、社保基金、养老金、企业年金基金和保险资金报价中位数和加权平均数四个值)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、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等内容,促进买卖双方均衡博弈,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。

9月30日,高铁电气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,成为首家适用询价新规的科创板IPO企业。高铁电气发布的公告显示,剔除1%的最高报价后、高于“四数孰低值”的有效报价区间为每股7.18元至8.00元,有效报价区间宽度约11%。其中,“四数孰低值”为每股7.10元,最终定价为每股7.18元,超出幅度为1.13%。

此外,中自科技、凯尔达、汇宇制药在10月10日也发布了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发行公告,有效报价区间有所扩大。其中,汇宇制药剔除1%的最高报价后,高于“四数孰低值”的有效报价区间为每股38.87元至54.05元,有效报价区间宽度约40%,是适用询价新规的4家科创板IPO企业中报价区间最大的企业。三家企业最终定价均未超过“四数孰低值”。

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

科创板和创业板推行注册制以来,新股发行采用市场化的发行机制,以期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。2020年10月21日,上交所发布《关于进一步促进网下投资者审慎参与科创板初步询价报价的通知》,主要是为了规范科创板新股发行承销程序,促进网下投资者严格按照科学、独立、客观、审慎的原则参与网下询价。

不过,在实践中,部分中介机构为博入围而“抱团压价”,有效报价区间不断缩窄。例如2020年9月,科创板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在网下询价过程中,有超过400家询价机构的报价范围集中在2.49元至4.96元之间,其中399家全部按2.49元报价。部分机构有效报价区间宽度甚至只有1%。

“机构集中压低报价可以降低高价被剔除的风险。而此次询价新规将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由‘不低于10%’调整为‘不超过3%’,有利于缓解现存报价中投资者不敢报的问题。”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最高报价剔除比例的调整,有助于拉开集中报价,可以更充分地反映买方的真实需求。

业内人士表示,降低高价剔除比例有利于缓解投资者自主报价被剔除的心理顾虑,引导其独立研究、自主参与;取消定价突破“四数孰低值”时需延迟发行的要求,有效扩大了发行人定价决策空间,有利于促使买卖双方博弈回归均衡。同时,网下投资者入围比例降低,也打破了市场既有的买方报价联盟,有利于强化买方内部博弈。

理顺新股发行价格

“抱团压价”给网下机构投资者带来高额回报的同时,对募资方却不公平。今年7月19日,读客文化以每股1.55元的超低发行价上市,首日涨幅超过19倍。招股说明书显示,读客文化此次以每股1.55元的价格公开发行4001万股,募集资金总额6201.55万元,扣除发行费用1828.74万元后,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仅为4372.81万元,最终募集资金净额比原计划少2.06亿元。今年6月22日登陆科创板的铁建重工,实际募集资金与预计募集资金间的差额高达36.26亿元;8月18日登陆科创板的格科微募资缺口也高达34.52亿元。

“机构在新股询价阶段‘抱团压价’不仅是对正常报价者权益的侵犯,也导致新股上市后二级市场价格出现扭曲,驱动市场打新炒新,导致新股估值严重失真。”投行人士王骥跃表示。

询价新规的落地对维护资本市场良好生态至关重要。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走入深水区,科创板、创业板上市企业数量不断增多,德勤预计,2021年A股大部分新股将来自于这两个板块。

沪深交易所表示,将密切关注制度运行动态,持续评估优化,强化过程监管,督促买卖双方认真履职尽责,独立客观报价,审慎合理定价,提升发行定价市场化水平,共同维护好新股发行秩序。

焦点图